簡介:
? ? ? ?紅色景點:紅旗渠、安陽革命史紀念館、馬氏莊園、開封市烈士陵園、焦裕祿紀念園、劉少奇在開封陳列館、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許世友將軍故里、商城縣金剛臺紅軍洞群
(安陽-開封-信陽)紅色之旅 行程路線:
第一站:安陽
?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干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2016年10月,紅旗渠獲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7年1月,紅旗渠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第二站:安陽
? ?安陽革命史紀念館坐落在市烈士陵園內,建筑面積2485平方米,為兩層框架結構。館內收藏了大量反映革命斗爭的文物、史料,并運用場景復原、半景畫、幻影成像等現代化陳列手段,將革命遺址、舊址場景加以復原,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制造出逼真效果,形象地展現了安陽革命的輝煌歷史,生動再現了革命前輩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奮斗、前仆后繼的感人事跡和革命精神。
第三站:安陽
? ?馬氏莊園的建筑風格既有北京四合院的寬敞明亮,又借鑒了山西晉商大院的規格齊整,同時又融合了中原地區“藍磚藍瓦 、五脊六獸掛走廊”的建筑特色,是研究中原建筑藝術的活標本。
? ?馬氏莊園曾是劉鄧大軍指揮所在地,西院內保存了這一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遺址。當年的會議室、辦公室、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的下榻處、糧倉和部分士兵的居住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是教育后人的紅色旅游之地。2011年3月,馬氏莊園被確定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第四站:開封
? ?開封市烈士陵園始建于1952年,1975年遷至東郊白塔村南,占地面積210畝。其中烈士紀念建筑物面積7460平方米。主要紀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革命烈士英名碑、解放開封戰役無名烈士公墓、革命烈士墓區、革命烈士紀念堂、粟裕將軍骨灰敬撒紀念處,胡萬杰、郭向新烈士塑像,國際和平戰士夏理遜大夫墓、碑等,革命烈士載入史冊的共有4942位。
第五站:開封
? ?焦裕祿紀念園(原焦裕祿烈士陵園)始建于1966年2月,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城北黃河故堤上,2007年7月更名為焦裕祿紀念園。紀念園主要紀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焦裕祿烈士墓、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等,是中軸對稱紀念性園林。
焦裕祿是山東淄博市人,1962年12月出任中共蘭考縣委書記。為改變蘭考貧窮落后的面貌,帶領干部群眾向風沙、鹽堿、內澇進行頑強斗爭,積勞成疾,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終年42歲。其高尚的品德和行為受到廣泛稱贊,被譽為縣委書記的榜樣。
第六站:開封
? ?劉少奇在開封陳列館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北土街10號,始建于1928年,保持同合裕銀號初建時的風貌,整個陳列館座西朝東,為一天井院式的三層樓群,屬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總面積879平方米,劉少奇主席便逝世于該處,館內六個展柜分別陳列著劉少奇主席逝世前的病歷、鼻食管、遺體火化介紹信、火化登記卡、骨灰盒、骨灰寄存證、病床、被褥、枕頭、氧氣瓶、吸痰器、輸液管架、藥櫥藥品、大小便器等。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政府將劉少奇逝世處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站:信陽
? ?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新縣城南白毛尖,建于1957年,占地330畝。由大門、《燎原》浮雕墻、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堂、革命斗爭史陳列室、吳煥先半身塑像、烈士紀念亭、烈士墓地八大部分組成。園內陳列和珍藏著朱德、鄧小平、李先念、許世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及珍貴烈士遺物4500余件,安葬著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紅軍首長遺骨,紀念著鄂豫皖蘇區13萬多名革命烈士,集中反映了英雄的鄂豫皖蘇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從大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的漫長歲月中所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建立的豐功偉績。
第八站:信陽
? ?許世友將軍故里,是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的一處AAAA級旅游景點。是一代名將許世友的出生地,也是其埋骨地。許世友將軍赫赫的戰功、特殊的個性、“忠國孝母”的情懷和傳奇的人生經歷,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拜謁、觀瞻。現已成為大別山區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 ?許世友是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卓越的軍事指揮員。在戰爭年代,他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粉碎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的斗爭中,他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忠于黨。許世友同志集中華民族忠孝傳統美德于一身,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九站:信陽
? ?商城縣金剛臺紅軍洞群位于大別山在河南境內的最高峰金剛臺主峰,距商城縣城20公里。金剛臺山上的洞穴當年是紅軍的生活居所和戰斗堡壘。1932年10月,紅軍撤離鄂豫皖蘇區后,中共商南縣委繼續率領游擊隊和婦女排以金剛臺為屏障、以洞穴為據點,堅持了長達三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贏得了“三年紅旗不倒”的美譽。時光流轉,扛著紅旗打天下的英雄們漸次下世,為了紀念他們和銘記那段崢嶸歲月,后人親切地將山上紅軍生活和戰斗過的洞穴稱為“紅軍洞”。